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事 > 海原县 > 正文
非遗传承人马志龙:制作泥哇呜更多是热爱
2022-01-20 10:53: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泥哇呜是盛行于西海固的一种民族乐器,因其用胶泥制成,两孔吹奏出的音调近似“哇”和“呜”,故名“泥哇呜”,已有千年历史。如今,经过海原县非遗传承人马志龙的巧手改造,这门因“声”得名的乐器正在重发“新声”。

  走进马志龙的乐器坊,展览架上摆满了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泥哇呜。

  马志龙说:“经过改良之后,外形设计上得到了提升,牛头形、鱼鸟形,还有梨形等等,样数比较多,上面配有图案,大家比较喜欢,也比较认可。”

  记者了解到,泥哇呜是战争时期传递信号的工具,如今则演变成为一种吹奏乐器,并于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马志龙说:“受父辈的影响,小时候我爷做、我爸做,后来传承到我。记得我小时候刚开始试吹了几下泥哇呜,觉得非常喜爱。那时候也没什么玩具,一下就迷上这个东西,一发不可收拾。从学着吹了几天到跟着老人做,一做就是二十个年头。”

  马志龙出生于一个泥哇呜制作世家,听着爷爷吹奏泥哇呜长大。一块小小的泥巴,竟然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符,使他从小就对泥哇呜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和热爱。受家庭影响,他与泥哇呜的制作与吹奏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泥哇呜因音孔较少、音域狭窄,仅是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为此,马志龙开始了对这门乐器的改造。

  在多次尝试中,马志龙逐渐摸索出经验,于2017年成功改良完成宽音域泥哇呜。如今,泥哇呜已发展到10孔,可以自由转调,演奏各式曲目。

  制作一件泥哇呜需要经过选料、研磨、和泥、成腐、修坯、调音、阴干、烧制等多道工序,其原料则取材于当地常见的黄胶泥。吹奏泥哇呜时,其声音沉厚,仿佛与脚下的土地心灵相通,其中的乡土情怀也令马志龙决心推广这门民族乐器。

  今年,马志龙开通了快手账号,上传了他的作品,有时还现场直播吹奏,向更多人展示泥哇呜的魅力。马志龙说:“我就想借着互联网,把泥哇呜推广出去,把泥哇呜的制作技艺推广出去,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加入我们的团队,把泥哇呜做得更大,把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报通讯员 黑兰兰 孙栋彬 马燕穆 

【作者】:赵雅榛

【编辑】:

【责任编辑】:

【监制】:

【稿件来源】:中卫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