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布 > 正文
中卫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25-10-09 16:49: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中卫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第 七 

  《中卫市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条例》于2025822日中卫市第届人民代表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259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5111日起施行。 

    

中卫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5109日    

    

  中卫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条例

    

  2025822日中卫市第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259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清水河流域是指清水河干流及支流集水区域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  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协同推进的原则 

    清水河流域建立协同保护工作机制。 

  市人民政府应当与吴忠市、固原人民政府协调流域保护中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事项,加强在生态共建、污染共治、应急联动、联合执法等方面的沟通协调。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清水河流域保护管理的组织领导,清水河流域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加大流域保护的财政投入,所需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清水河流域乡(镇)人民政府在职责范围内开展辖区清水河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清水河流域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清水河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域岸线等监督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清水河流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流域湿地、水源涵养林建设管理及生态修复等工作。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清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综合执法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清水河流域保护和管理相关工作。 

    清水河流域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生态保护,推进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草)、水源涵养、林木抚育等生态治理措施,维护清水河流域生态功能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八条  清水河流域依法实行河长湖长制各级河长、湖长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等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土保持规划,采取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组织单位和个人植树种草,扩大林草覆盖面积,涵养水源,预防和减轻水土流失。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护林建设、禁牧封育、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措施,加强清水河流域内生态缓冲带、人工湿地、草原保护与修复,科学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适地植被建设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有效减少入黄泥沙。 

  禁止在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开展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确因国家发展战略和国计民生需要建设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生产建设单位应当在生产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依法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并取得批准手续,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从事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水土流失防治相关标准进行治理,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十一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持续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加强对在建和生产矿山的监督管理,督促采矿权人履行矿山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责任。 

  第十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清水河生态用水保障建立河流生态流量调度机制,落实河流生态流量管控指标,增强河湖生态调节能 

  第十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机制、水沙调控和防洪调度机制,采取措施加快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和提升改造,加强水工程联合调度,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的整体能力。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清水河流域河道、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因地制宜采取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治理措施,增强河道、湖泊、水库防御洪水能力。 

  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禁止违法利用、占用河道、湖泊水域和岸线。 

  十四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排污口定期组织排查整治,明确责任主体,实施分类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排水沟综合治理,减少入清水河排水沟污染物排放量,确保清水河入黄河水质达到目标要求。 

  清水河流域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禁止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水污染物。 

  十五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科学合理减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施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依法防治畜禽、水产养殖等造成的污染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其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水环境。 

  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大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引导支持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促进节能、环保、低碳、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 

  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等有效措施,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收集和处理产生的全部废水,防止污染环境。 

  十七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消除黑臭水体。 

  十八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涉及清水河流域保护的政策、编制规划时,应当加强与吴忠市、固原市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同推进清水河流域生态保护 

  十九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与吴忠市、固原市同级人民政府探索开展清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清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具体补偿办法由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协商。 

  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吴忠市、固原同级人民政府建立清水河流域水环境突发事件预警和协同处置机制发生暴雨、洪水、严重或者持续干旱自然灾害和水污染事件等突发情况时,应当协同采取应急预防和处置措施。    

  第二十  、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吴忠市、固原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清水河流域协同执法机制,规范执法程序,统一裁量准和处罚标准,协商确定执法计划,组织联合调查、协同执法。 

  二十二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吴忠市、固原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水河流域水环境、水资源、水文、气象、自然灾害等监测网络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鼓励并支持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提升流域协同保护的科技水平。 

  第二十三  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与吴忠市、固原市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立监督协作机制,协同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活动,保障有关法律、法规在清水河流域的实施。 

  二十四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清水河流域协同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五  本条例自202511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