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沙坡头区文昌镇民族巷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空间场地换服务”资源整合模式,构建“党建引领、资源共享、服务共推”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居民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网格沉底+专业赋能,织密民生服务网
民族巷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根基,将辖区划分为9个网格,配齐“网格长+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推动服务力量直达居民身边。依托“空间换服务”模式,引入中卫市博慧社工服务中心、家庭教育协会等专业社会组织,实现“专业力量下沉网格”。
针对老年群体,联合爱心志愿者协会开展“智慧助老 把爱‘戴’回家”黄手环发放、老年人义诊等活动;聚焦社区干部能力提升,联合博慧社工实施“社区干部赋能计划”,通过专题培训、情景模拟等,强化干部矛盾调解与应急处置能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协同机制,让社区服务精准触达“神经末梢”,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活力。
阵地共建+品牌培育,点亮精神文化灯
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民族巷社区以“空间换服务”为纽带,打造“小巷学院”学习品牌,为“一老一小一青”群体搭建成长交流平台。
设立了沙坡头区老年大学民族巷社区分校,开设古琴、舞蹈、太极拳等8门特色课程,吸引300余名老年学员参与,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主阵地;依托“国学书苑”,为青少年提供国学诵读、书法练习、心理疏导等服务120余次,覆盖200余人;开设“七彩假期 石榴花开”爱心托管班,招聘3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手工、绘画、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有效破解家庭“看护难”问题。
老年大学元吴萍说:“我在老年大学学习太极和书法,以前在家总觉得无聊,现在每天来上课,身体练得硬朗,还认识了很多姐妹,日子过得挺充实的。”
法治护航+数字赋能,筑牢平安和谐基
从“六尺巷”典故传承到“石榴声声”直播间普法,社区深化“法治家园”建设,凝聚多元法治力量。
依托“塞上枫桥”人民调解大厅,每周邀请专业律师坐诊,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通过法治大讲堂开展普法宣传,覆盖居民1000余人次;开通“石榴声声”法治抖音直播间,举办普法直播30余场,服务居民3000余人次,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浓厚氛围。
商圈联动+清单服务,激活便民新动能
社区依托“三个服务清单”,深挖商圈资源,将社区食堂、中医理疗室、裁缝铺、便民超市、汉服馆等服务载体纳入便民网络,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裁缝铺、理发室解决日常缝补理发需求;便民超市商品齐全、价格亲民;老年食堂每日供应营养套餐,日均服务200余人次,破解独居老人“吃饭难”。截至目前,多元便民服务累计惠及居民2000余人次,实现社区服务品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双提升。今年89岁的张兰花是民族巷社区独居老人,自从社区开设了食堂,她的一日三餐都是在社区食堂解决,她说:“我一个人居住,做饭麻烦又吃不多,社区食堂的饭又香又便宜,还能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比家里热闹。”
民族巷社区党支部书记牛静说:“民族巷社区将持续深化‘空间换服务’模式,以党建引领优化‘四圈’服务效能,链接多元力量、盘活资源存量,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发力’向‘多元共治’转型,朝着‘党建强、治理优、民生暖’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