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卫新闻 > 正文
典记中卫·礼赞中国 | 小土豆形成大产业
2024-10-11 00:31: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近年来,海原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主四特”产业中的四特之一来抓,下大力气不断做大做强。

  结合各乡镇种植业结构特征,海原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铃薯种植基地 

  海原县树台乡红井村的种植大户李宗和马铃薯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据他回忆,海原县从1982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当年17岁的他开始帮父亲种地,一家9口人分了5亩多地。“那时候我们就开始种马铃薯,只不过当时只是为了吃饱肚子。”李宗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马铃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海原当地群众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群众告别了靠驴和骡子犁地的时代,大型机械能上山耕种了。如今,李宗种植的马铃薯有600亩。

察看马铃薯长势 

  从少种到广种,从粗犷到精耕,从靠骡子犁地到大型机械耕种收获,反映出了时代发展的进步,也是海原县马铃薯产业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到位于海原县树台乡大嘴村的海原县生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黑生俊正忙着指导工人检修农机设备,准备今年马铃薯的采挖工作。

  该合作社于2009年3月注册成立,专门为农民提供耕、种、收、畜牧养殖及化肥、种子购销。目前,合作社服务着2.5万亩农田的耕、种、收等综合服务。

  黑生俊说:“2021年,北京中绿华夏认证我们基地马铃薯为有机马铃薯,2022年注册商标(薯尔立)品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借着政府优惠政策的春风,相信马铃薯产业会越做越强。”

  近年来,海原县致力于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推广,在树台乡、关庄乡、红羊乡、海城镇等主产区扩大种植区域。同时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为重点,大力推行“四位一体”及膜上覆土技术模式、马铃薯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构建绿色高质高效旱作水肥协同技术体系。

收获马铃薯 

  “去年我们生产了100多吨粉条,今年争取销量翻一番。我们这是地道的马铃薯粉条,吃过的客户都说好。”黑生俊说。

  黑生俊也是种了大半辈子马铃薯,随着马铃薯产业不断扩大,老百姓只是一味地种马铃薯、卖马铃薯,好的商品薯被商贩收购,剩下的小薯和残次品不是喂牲口就是扔,收入一直上不去。黑生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2年成立海原县腾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加工生产粉条,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有效提高了群众收入,也增强了他们的种植信心。

  粉条加工车间的建设实现了马铃薯由“田间到饭桌”的产-销-深加工一条龙服务。同时也为大嘴村增加了60个工作岗位,培养出了一批高效、高能的马铃薯加工技术人才。

  时下,海原县的马铃薯已进入收获期。记者来到位于西安镇的海原县瑞丰马铃薯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在检修设备。该公司现有一条年产2.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自动化全旋流生产线及完整的检测设备、附属设施。2006年3月公司被中卫市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3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塞上雪”牌马铃薯精淀粉赢得区内外客户的认可,产品销往陕西、四川、重庆、广东、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马铃薯粉条 

  “公司在生产发展中,积极响应区、市、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有机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合作社及基地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营关系,自有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860亩,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海原县瑞丰马铃薯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建军说。

  目前,公司发展订单基地16850亩,与1860户农户签订马铃薯保护价收购合同,与种植专业大户乡村组织签订马铃薯收购580户。同时,公司在海原部分乡镇设立收购点,辐射固原、甘肃等周边,每年带动7000余农户从事马铃薯种植,带动种植面积65200余亩。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海原县马铃薯产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2024年海原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5.2万亩,预计总产量30.24万吨,实现总产值5.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