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中卫,生机盎然。
在中宁县鸣沙镇的麦田里,一架满载农药的植保无人机正对小麦进行病虫害防治;在沙坡头区的温室大棚里,智能灌溉系统正根据土壤墒情数据自动补水;在海原县关桥乡脱场村,农技人员盯着手机屏幕,通过土壤监测云平台远程调配施肥方案……一场以“数字耕”为关键词的春耕变革,正让传统农业告别“望天收”的历史。
麦种时节,在中宁县余丁乡余丁村的农田里,温暖的阳光为肥沃的土地镀上一层金色。农机手们熟练地操控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在肥沃的土地上往返作业,旋耕、起垄、播种、覆土,一气呵成,所过之处,整齐的垄沟如同被丈量过的五线谱,奏唱着希望的乐章。
“过去全家老少弯腰播种一整天,最多种三四亩地,现在这一台‘铁家伙’一天能耕种50多亩。”余丁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志伟感慨道。他曾见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传统耕作靠人力拉犁,播种深浅全凭经验,出苗率参差不齐。如今,搭载北斗导航的精量播种机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下种量,误差不超过 2%。
今年,余丁乡落实小麦原粮种植任务3028亩,得益于机械化精量播种、智慧农业监测等科技手段,农田的播种仿佛拥有了一颗“智慧大脑”,这一显著转变,不仅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
这场“科技春耕”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今年,中卫市投入928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小麦单产提升和智能农机推广。“我们通过‘价格引导+购置补贴+保险托底’三位一体机制,让高科技农机走进寻常农户家。”中卫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耕期间,全市投入生产的拖拉机、条播机等农机具9832台,无人操作拖拉机、无人机飞防等智能装备全面推广。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在沙坡头区镇罗镇的宁夏普天瑞农数字种苗工厂,轨道式喷灌机正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移动,双管道分别喷洒营养液和防虫药剂。在智慧管理平台前,技术员轻划屏幕,将温室内温度从22℃调至25℃——这是西瓜苗最适宜的生长区间。“过去人工浇水施肥,种苗商品率只有93%,现在靠这套系统,商品率达到95%。”宁夏普天瑞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海潮指着整齐排列的育苗穴盘,每个穴孔里的西瓜苗都有着相同的株高、叶片数,如同工业化生产的精密零件。
更令人惊叹的是播种效率:自动播种流水线每小时吞吐800盘种苗,轻载天车精准抓取穴盘转移至温室,1名工人2小时就能完成5000平方米的作业量。“相当于传统模式下20个工人的工作量。”施海潮说。隔壁的新阳光农业科技温室里,移动式育苗床如传送带般运转,种子干热处理系统杀死病菌,净化水装置确保每滴灌溉水不含杂质,这套 “智慧组合拳”让育苗效率提升3倍。
在海原县甘城乡双井村,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吴霞使用土钻和环刀采集原状土样。她在去除表层2厘米的浮土后,按照0至20厘米、20至40厘米等目标深度进行取样,并将采集的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烘干,准确测定土壤的含水率,形成详细的土壤墒情数据报表。
“土壤墒情关乎于植物的生长、水资源低灌溉的精准和产量的高低。所以每年在2月底到11月中旬之间,我们会根据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各项指标设立若干监测点进行监测,为土地耕种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吴霞说。
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的“晴雨表”,科学监测土壤水分对于实现农业节水增效、精准灌溉至关重要。如今,海原县17个乡镇已建立长期农田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网络,并在主要农作物示范园区建立临时监测点,根据“统一监测方法,统一监测时间,统一监测内容”的规范技术,及时发布农田土壤墒情与旱情信息,合理指导农民进行田间操作,为海原县发展智慧化现代化农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无人机播种到智慧灌溉,从土壤监测到种苗工厂,中卫的田间地头正在上演一场 “生产力革命”。数据成为新的“农资”,屏幕取代了“老把式”的经验,当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技术碰撞,黄河岸边的这片沃土,正孕育着“藏粮于技”的新希望。曾经 “望天收”的农户,如今成了“数字耕”的新农人,他们手中的“金扁担”,挑着的不仅是粮食安全,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