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中卫,骄阳似火。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绿意盎然的果园与错落有致的民宿相映成趣,游客们的赞叹声和村民的欢笑声交织成曲。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移民村,如今已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村。村党支部书记杨生宝指着眼前的景象自豪地说:“你们看看我们村现在美得像个公园!”
鸣沙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离沙坡头景区1.5公里。从黄土高原到黄河之滨,鸣沙村会聚了海原县李旺镇、李俊乡、甘城乡的150户704名各族群众,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一体、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鸣沙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勤劳致富,鸣沙村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32万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鸣沙村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借沙坡头景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成立中卫市首家专业马术俱乐部等,实现集体经济与乡村旅游双赢,引进企业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打造园林民宿,助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下一步,鸣沙村将持续推行‘党支部+产业’模式,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端稳‘旅游+团结’的‘金饭碗’。”杨生宝说。
如今,鸣沙村里农家乐和民宿招牌随处可见,经过提档升级,游客可以享受到集娱乐、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休闲体验。32岁的马玉璇是从海原县李旺镇搬迁至鸣沙村的移民,忆苦思甜,他感慨万千:“刚搬到鸣沙村时,我们都是四处打工维持生计,如今在政府的鼓励下,去年我承包了1500平方米的院落,打造了20间民宿,办起了农家乐,收入很可观。”
作为移民村,中宁县太阳梁乡南塘村的故事同样精彩。南塘村是自治区“十一五”“十二五”生态移民村,总人口986户4318人,呈相互嵌入式分布。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南塘村各族居民交错融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紧密。
走进南塘村肉兔养殖场,只见一排排兔笼整齐排列着,笼中一只只肥壮的肉兔耳朵和鼻子不停耸动,分外灵动。据了解,南塘村搬迁之初,经济底子薄、致富产业少、发展动力不足。2018年,村“两委”通过市场调研,带领村民发展肉兔养殖。同时,吸纳周边有意向搞养殖的群众,通过技术指导吸引农民就业创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肉兔养殖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逐步带动移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如今,南塘村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政策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各民族理想、信念、情感上的团结统一,共同奏响民族团结和谐奋斗的主旋律。
在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谈起移民搬迁后的幸福感受,富陵村的每一位村民赞叹不已。2017年8月,433户1800人整村搬出了大山,从解决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开始,村民们本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将丘陵村正式更名为富陵村,寓意幸福、富足。
2019年,海原县针对富陵村移民安置点户内空间狭小、人畜共处、养殖成本较高、效益不突出等问题,建设了富陵村养殖园区。村民院中的牛棚空闲出来了,怎样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进一步拓展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村委会经调研联系海原县三河镇闽宁菌菇园,对“出户入园”的123座棚圈进行改造,转型发展菌菇产业。截至去年年底,富陵村已种植菌菇200棚,每户纯收入达15800元,两个周期收益可达31000多元。革新生产方式,激发内生动力,为富陵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鸣沙村的田园综合体,到南塘村的肉兔养殖,再到富陵村的菌菇产业……移民新村的蜕变,是中卫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中卫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中,聚焦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采取插花混居的方式,安置移民群众,推进各族居民交错融居。大力开展“结对子”、包粽子、村BA等群众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今昔对比看变化,幸福不忘共产党,切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