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高忠权,多数人会认为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方正的脸膛带着风沙打磨的沉稳,敦厚的身材透着西北人的实在。少有人知晓,这位43岁的老师来自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而他已在中卫的讲台上坚守了整整21年。
高忠权少时母亲离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与弟弟妹妹由爷爷奶奶抚养。高中时,父亲因病无法干重活,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他一边备战高考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拼尽全力才得以继续读书”的经历让他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格外共情,也在心底埋下了“用教育改变命运”的种子。
“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4年7月,大学毕业的高忠权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毅然踏上前往宁夏的支教之路。
2004年8月,高忠权被分配到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台学校。这所位于移民区的学校生活条件艰苦,但少时养成的坚韧与西北天地的开阔让他很快克服困难,融入他乡的生活和工作。
起初,他承担五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及一个班班主任工作,每周22节课的强度让他分身乏术,更让他震撼的是不少学生学习状态松散,甚至有几名中途辍学。为深入了解学生,他经常家访。学生菁菁(化名)是家中长女,还有三个弟弟妹妹,家庭负担重。高忠权主动垫付学杂费,劝说家长“不能因穷耽误孩子学习”,最终菁菁顺利完成学业。半学期下来,他走遍班里42名学生的家,帮助了许多像菁菁一样的孩子。
2005年7月,支教期满,高忠权选择了留下:“东台学校需要我,我更舍不得孩子们。”他申请延长一年支教期,此前还与父亲通话表示要报考中卫市教师招聘考试,得到父亲支持。然而当年9月2日上课期间,弟弟的电话传来噩耗:“哥,爸走了……”他强忍悲痛扶着讲台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才掩面而泣。紧赶慢赶,他还是错过了父亲葬礼。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早已病情严重却一直隐瞒,只为不影响他的工作。这份“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愧疚成了他心底永远的遗憾。尽管内心痛苦,高忠权未放弃教育事业。他说:“父亲希望我好好工作,我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2005年,顺利通过中卫教师招聘考试后,高忠权成为一名正式教师,2010年,他由东台学校调入中卫市第五中学。在新学校,他不仅延续教学热忱,更展现出信息科技领域的突出能力。他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既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科技比赛、激发创新思维,又牵头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培训,分享课件制作、智慧教学工具使用等技巧,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高忠权积极引入“参与式教学”理念,提出集体备课、活页式教学设计等创新举措,还倡导“人人是班干部”,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2010年,高忠权被评为中卫市学科骨干教师,他发表的论文《探讨参与式教学法》中,“让学生参与备课、课堂、习题编选和作业批阅”的观点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2019年,高忠权再次响应号召,前往海原县支教。在海原五中,他继续推行参与式教学,并成立科技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他的指导下,两名学生获全国科技竞赛资格,并斩获一、二等奖。
21年间,高忠权在中卫收获了爱情和两个孩子。尽管心中装着福建老家,但他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老家离海不远,可我从没尽情吃过海鲜。等大儿子上大学前,一定要带他回趟老家,美美吃一顿!”高忠权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