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卫新闻 > 正文
古村不“古” 生活有“新” 黄羊村全面振兴的幸福密码
2025-11-14 14:35: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初冬时节,凉意愈发浓重,中宁县余丁乡黄羊古落旅游景区内少了往日的喧嚣,唯有清脆的钱鞭碰撞声与爽朗的教学声交织回荡。今年50岁的黄羊村村民刘自寿手持钱鞭,手把手教游客“耍”弄这门非遗绝活。

  “左手稳握鞭柄,右手轻捏鞭梢,步子要跟节奏走!”刘自寿边示范边吆喝,游客们跟着模仿,有的动作生涩让钱鞭缠上胳膊,有的脚步错乱跟不上节奏,刘自寿见状快步上前,逐个调整姿势:“别急,耍钱鞭既要劲足又要灵巧。”阳光下,他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手把手教游客耍钱鞭、讲民俗典故,是刘自寿现在的工作日常。可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钱鞭老师”,过去大半辈子都在黄土地里“刨生活”。“种玉米、小麦,忙一年刚够温饱,农闲还得外出打零工,抛家舍业不说,收入没个准头。”如今,靠着景区的非遗体验项目,刘自寿每月能挣4000多元,“家门口挣钱,还能让全国游客爱上咱的老手艺,心里别提多高兴!”

  景区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刘自寿,也让家庭主妇郭红翻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在景区的蒿子面馆里,郭红翻正麻利地揉面、擀面,薄如蝉翼的蒿子面在她手中舒展,浇上鲜香的汤汁,香气扑鼻。

  “以前在家就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心里不踏实。”郭红翻笑着说,现在她在景区做蒿子面,一个月收入3000多块钱,自己挣钱自己花,腰杆都直了!

  刘自寿和郭红翻的转变,是黄羊村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缩影。

  黄羊村建于明朝成化年间,500余年的岁月里,村民们世代以农耕为生,守着黄河岸的好风光和明长城遗址、百年枣树等资源,却始终没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转机始于2020年,依托“古村、长河、大漠、雄关”的独特景致,黄羊村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原则,保留古村民居风貌,引进专业文旅公司打造黄羊古落旅游区,融合“传统村落保护+非遗活化+生态旅游”,打造了黄羊钱鞭馆、蒿子面非遗馆等体验基地,村落融合艺术体验、亲子研学、乡村度假等业态,形成“古落艺宿+枣林艺境”的特色产品矩阵。自2022年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超500万元。 

  随着黄羊古落旅游景区的打造,村民们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纷纷放下农具“变身”旅游从业者,有人当讲解员、民俗表演者,有人做景区保洁员、安保员,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数据显示,黄羊村每年有200余人在景区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集民宿体验、农事参与、非遗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黄羊村党支部书记刘成说。

  从传统务农到整村深耕旅游,黄羊村不仅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更让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实现了增收致富。随着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践行,这幅“村美、人和、业兴”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必将在黄羊村铺展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