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宁县石空镇枣一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场,挖机轰鸣,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平整路面。项目通过新建人行道、铺设雨污管网等,极大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宁县精准把握政策,统筹3157.21万元实施6个以工代赈项目,其中中央资金占70%,带动县级配套609.4万元。这些项目预计创造670个就业岗位,发放劳务报酬717万元,人均增收1.07万元,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占中央资金的32.44%,让中央以工代赈资金充分发挥赈济作用。
中宁县石空镇枣一村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施工现场。
在枣一村施工现场,59岁的石空镇白马湖村村民张生明熟练地铺着人行道砖。去年底,得知村里以工代赈项目招人,张生明便踊跃报名。如今,张生明已掌握砌筑、管道铺设等技能,日薪达200元。
大战场镇花豹湾村盐碱地集中,在510亩改良田里,滴灌设施纵横交错。村民参与土壤改良、渠道翻修,不仅每人每天平均能挣200元,还见证了“白碱滩”变身“米粮川”。该项目创新采用“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村委会以项目资金形成固定资产入股企业,617户村民从中受益。
中宁县大战场镇花豹湾村盐碱地改良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施工现场。
“我们摒弃‘给钱给物’的传统做法,把工地变成技能培训课堂。”中宁县发展改革局局长刘通介绍,县里结合施工需求开展定向培训,565名农民通过学习砌筑、铺装等技能,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政策创新不止于短期增收。在恩和镇北大沟综合治理工程中,1913米沟道得到整治修复,消除了汛期隐患。新建的17座生产桥,连通了农田。项目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体,设置2个公益性岗位管护设施,形成“建设—维护—运营”就业闭环。
中宁县利用以工代赈项目特点,推行“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赈济模式。除大战场镇外,宁安镇黄滨村,白马乡三道湖村、白路村等5个项目建成后,计划设置8个公益性岗位,用于项目后期维护。
“过去种地望天收,现在既能挣钱又能学技术,以后务工多了条路。”宁安镇黄滨村村民康于定感慨道。调查显示,经项目锻炼的农民在劳务市场更具竞争力,部分参训人员实现稳定就业,还有人组建了专业施工队伍。
从夯实基础设施,到提升人力素质,中宁县以工代赈项目从“输血”变为“造血”。在中央资金带动下,数百名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560余名“新农人”掌握新技能。“以工代赈”正驱动中宁县在生产条件改善与人力素质提升的道路上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