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象更新。
3月20日清晨,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九塘村的日光温室大棚里,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60岁的李静弯下腰,手持小刀,小心翼翼贴着菌垄,轻轻将羊肚菌割下,放进身旁的桶里。“这菌子长得真俊!”李静忍不住向身旁一同采摘的好姐妹李燕感叹,“种了大半辈子大棚,想不到如今能在家门口大棚里采羊肚菌!”
镇罗镇干部与群众察看羊肚菌长势。
羊肚菌,素有“菌中之王”的美誉,以往只在云贵川的湿润山林中生长。它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在北方种植一度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传统农业大镇——镇罗镇,通过科技改写了这一自然法则。
“虽说公司有多年羊肚菌种植经验,可换了地方,心里没底。”宁夏诚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晶晶坦言,去年,公司在镇罗镇九塘村、李园村租下40个大棚,当年12月左右陆续播下羊肚菌菌种。经过3个月严格控温控湿,今年3月14日起,羊肚菌就陆续上市了。目前,每天出货量300至600公斤,一棚能产750公斤左右,按批发价每公斤70元计算,预计每棚实现收入5万元左右。
工人采摘羊肚菌。
刚从温室大棚采摘下来、带着北纬37度泥土气息的羊肚菌,当天就会通过冷链物流,跨越1600公里,出现在成都高端餐饮市场货架上,有的还会经成都中转,成为北京、湖南等大城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镇罗镇镇长孟庆涛介绍,镇罗镇现有日光温室2040座,占地7800亩。去年,镇政府打出 “棚里棚外”组合拳,棚内主打彩椒和羊肚菌两个品种,种植彩椒78棚、羊肚菌40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着种植技术和标准开展示范种植。
将羊肚菌装箱。
如今,菌垄上密密麻麻的“小伞”,见证了这场“南菌北种” 实验的成功,也让孟庆涛等镇干部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彩椒计划种500棚,羊肚菌计划种200棚。同时,我们还计划建设配套设施,在李园村老村部建羊肚菌菌包生产线和烘干线,延伸产业链,逐步提高效益,带动群众和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
夕阳西下,冷链运输车即将出发。车厢温度显示器定格在4℃,这是羊肚菌长途运输的最佳保鲜温度。或许在千里之外的某家米其林餐厅,主厨正满心期待着这批来自黄土高原的新鲜羊肚菌。南菌与北地的奇妙相遇,正碰撞出乡村振兴的全新滋味。
镇罗镇抢“鲜”上市的羊肚菌,书写着传统种植版图被改写的故事,而镇罗镇的菌香,正飘散至中卫市各个角落。在沙坡头区,羊肚菌与松茸、猴头菇等共同构建起“菌类矩阵”;海原县的松茸种植基地,废弃果树枝条摇身一变成为菌床;中宁县舟塔乡田滩村,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菌菇包,正成为当地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在中卫,各类菌菇种植不仅重塑了设施农业种植版图,打破了设施大棚种植同质化的困境,更让本地“菜篮子”四季都有新鲜菌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