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我承包种植的50亩西红柿幼苗根部出现褪绿变褐的症状,您快过来帮忙看看……”
“好的,我就去!”
早上刚上班,刘娟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她二话没说,立马动身往农户的大棚赶去。待在田间地头的时间比待在办公室的时间长,这是刘娟的工作常态。
1996年毕业后,刘娟被分配到中宁县鸣沙镇农技站,一头扎进温室瓜菜种植研究工作中,与农业、农民结缘,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别看现在农村到处是温室大棚,其实刚开始推广大棚种植并不顺利。”刘娟说,起初,村民不了解这种种植方式,害怕亏本,所以拒绝尝试。
“越是难做,越是要迎难而上。”性格使然,职责所在。刘娟和同事挨家挨户反复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并将黄瓜、茄子嫁接换根技术传授给农户。
“为了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刘娟还自掏腰包,借给想尝试温棚种植的村民3000元购买农资。那时候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300元呢!”同事温学华说,为了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刘娟真是下了一番功夫。
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村民终于开始尝试大棚种植。但刘娟不敢懈怠,她通过反复修改和实践,设计出了中宁县第二代日光温室建造图纸,并开始全面推广。
“技术推广关乎农民收益,马虎不得。除了多在田间地头跑,平时还要多学习研究。”刘娟说,她深知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在做好病虫害防控的同时,她还积极进行植保等方面技术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难题。
在推广的过程中,刘娟发现肥料等农资费用高的问题也困扰着农户。于是她多次对比试验,成功探索出了腐熟猪粪+粉碎二铵+腐殖质配比成育苗基质,为菜农降低了约30%的苗木成本。
2004年春,为方便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刘娟更是提议将办公地点放在田间地头。可北方的二月,寒风萧瑟,一点也不会“怜香惜玉”。“风太大,育苗大棚几乎每天都被刮破,为了不错过种苗培育期,就只能白天反复修补。”刘娟回忆,那时就她和同事两人负责中宁县喊叫水乡、徐套乡3000多户移动温棚的育苗工作,气象环境差、工作量大,只能咬牙坚持。 身边的人都感慨她太能吃苦了。
2008年至2010年,刘娟每年为村民培育优质瓜菜种苗100万株;在瓜菜产业品种更新、新技术推广中,积极引进瓜菜新品种达到20余种;推广高效综合配套技术7项以上……
“每次遇到种植难题,只要一个电话,她就跑过来帮忙解决,这些年帮着我减少了不少损失。”说到刘娟,鸣沙镇黄营村种植户王华竖起了大拇指。
2014年,刘娟被组织调整到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主要负责枸杞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及推广应用。
面对枸杞生产中病虫害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问题,刘娟翻阅了大量资料,又反复到田间地头取样。那段时间,她办公室的灯常常一亮就是半夜。
在刘娟的坚持下,中宁县宁杞5号、7号等新品种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她指导农户和企业及时预防病虫害,发布枸杞植保情报,为农户减少病虫害损失达1000万元,全县枸杞病虫害防治次数减少2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害虫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使农户和企业实现了节本增效,同时提高了枸杞品质。
如今,刘娟作为宁夏枸杞产业专家组成员,登记在册的科技成果2项,申报国家专利2项,主编技术培训材料超15万字。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野,刘娟用丰富的经验和敬业的行动守护一方农业丰产丰收。
工作以来,刘娟先后被评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第三届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设中卫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宁夏青年科技奖;享受自治区政府和中卫市政府特殊津贴。近期又获得了“中卫英才”奖。
……
工作以来,她是共产党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是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变的是职务、身份,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全媒体记者 张秀 见习记者 刘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