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中卫篇章 > 正文
中卫改革 | 中卫市变黄沙戈壁为创新发展热土
2024-07-30 17:09: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治理区和“三北”工程建设片区,中卫市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荒漠化现状,挖掘“沙”优势,既防沙之害,又用沙之利,不仅书写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也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防沙之害,创造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为有效防沙治沙固沙、保障包兰铁路畅通,国家组建了中科院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站,开启了防沙治沙伟大实践。中卫市建成国内首个防沙造林专业林场(中卫固沙林场),探索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治沙新模式,创造出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铁路沿线综合治沙工程体系(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的铁路防风固沙体系),中卫188万亩沙化土地已治理170万亩,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卫防沙治沙固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肯定,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发明的麦草方格治沙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坚持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思路,探索“沙漠+旅游”“沙漠+光伏”“沙漠+大数据”“沙漠+科普”等模式,建成中科院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站、沙漠博物馆、沙漠图书馆等,大力发展沙旅游、沙经济、沙产业,让“沙漠之害”变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为世界防沙治沙贡献了“中国经验”“宁夏智慧”“中卫模式”。

治沙之患,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中卫市分类施策、因害设防,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绘就了“绿进沙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画卷。坚持规划引领,构建综合治理新格局。高标准谋划,编制完成《中卫市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规划(2023-2030)》《中卫市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一沙”(腾格里沙漠)“两河”(黄河、清水河)“三山”(香山、南华山、卫宁北山)“四湖”(香山湖、腾格里湖、天湖、海原石峡口水库)荒漠化防治格局,谋划实施10大类41个项目,规划到2030年,总投资26.82亿元,完成黄河“几字弯”荒漠化治理225万亩。坚持全域草原禁牧封育,创建香山寺、西华山两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全市草原面积达1033万亩。坚持科学施治,创造植绿增绿新技术。培养引进国家、自治区级荒漠化治理人才20余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草方格沙障用刷状网绳的生产装置”等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被世界银行评为“令人满意的项目”,造林成活率提高25%,防沙治沙成本降低27%。今年,中卫市腾格里锁边固沙示范项目被国家林草局列入2024年第一批重点项目,沿黄河东起中宁县太阳梁乡、西至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打造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公里的固沙锁边带,总治理面积83.76万亩。坚持综合施策,打造一体保护新局面。按照“北治风沙、中部复草、南保水土”策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防沙治沙工程,截至目前,完成营造林64.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1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9.3%和57.4%;全方位治理恢复,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1万亩,实施沙地植被更新11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全要素巩固提升,打造腾格里沙漠以南、黄河以北农田“大网格”样板,建设农田林网3.5万亩,改造提升退化林40.3万亩;全地域加强保护,全面加强天湖、香山湖等8个自然保护地管理,发布一般湿地名录1568个,湿地保护率达到34.7%。

用沙之利,打造沙漠经济强劲引擎 

  中卫市坚持点沙成金、驭沙而为,将绵延黄沙打造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将干旱戈壁荒滩打造成西部云基地,将充沛光热资源打造成万亩光伏“蓝海”,开创了“沙里掘金、沙为人用”新实践。创新发展沙漠文旅产业。依托大漠、黄河、绿洲、星空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建成星星酒店、钻石酒店、沙漠传奇乐园、大漠星河露营地、黄河南岸半岛民宿集群、腾格里金沙海景区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旅精品。做足“旅游+”文章,发展房车营地、露营旅行等新业态,探索沙漠之夜、沙漠运动等新模式,挖掘冬季游、乡村游等新潜力,开展“青春漠漠搭”沙漠营地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持续推动沙漠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卫市先后荣获“亚洲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100强”“中国民宿品牌发展先行示范区”等殊荣。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充分利用地质构造稳定、地理位置居中、气候环境优势、电力能源富集、土地资源丰富的天然禀赋,着力打造网络信息最安全、投资收益最高、运营成本最低、网络条件最好、建设速度最快、产业生产最完善的西部云基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卫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聚、从聚到兴,算力质效指数全国第四、西部第一,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连续多年超过20%,2023年数学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成为中卫市转型追赶的重要引擎。中卫市相继获批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为全国首个“双中心”城市。“变黄沙戈壁为创新发展热土”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列为典型经验。2023年3月,中卫市被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授予“东数西算”标杆城市。稳步发展沙漠光伏产业。以“宁湘直流”通道为牵引,打造腾格里沙漠6GW光伏大基地、海原县4GW风电基地、中宁县新能源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探索实施“林光互补”“草光互补”“板下经济”新模式,培育引进国电投、龙源等光伏企业12家,完成光伏治沙14万亩,项目区植被盖度达到40%。光伏板组件下扎半隐蔽式麦草方格,种植沙蒿、沙米等沙生植物固沙,并培育西红柿、辣椒等农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光伏+生态治理”融合发展模式,中卫市沙产业迸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