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
2021-04-15 09:18:00      【打印本页】    字体:[][ ][ ]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磨擦事件。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八路军于1938年冬开始由山区向平原地区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发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民反“扫荡”作战中,1939年11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不幸感染中毒,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参战部队有105个团约20万人,故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因而沉重地打击敌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与此同时,新四军各部贯彻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利用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等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建立了皖东、豫皖苏、皖东北、豫鄂、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坚持和扩大苏南、皖中等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在华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和发展东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到1940年底,党领导的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加上陕甘宁边区共17块近1亿人口。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大量牵制、消灭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重心。

  在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党的地下组织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彻底转变工作方式,深入群众,以隐蔽的方式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和统一战线工作,领导人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牵制敌人的兵力,打击日伪统治,支持和配合了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选自《中国共产党简史》)